团结拼搏 自强不息
WELCOME
当前位置: 首页>>新闻快讯>>正文
新闻快讯

《艺术鉴赏》公选课走进北京艺术中心音乐厅

2025年03月31日 14:29  点击:[]

为深化美育教育,提升学生艺术修养,3月29日晚,我校50余名师生共聚北京艺术中心音乐厅开展《艺术鉴赏》公选课实践教学活动。通过现场聆听维也纳交响乐团的精彩演出,师生们近距离感受经典音乐作品的独特魅力,将课堂理论知识与艺术实践深度融合,在旋律中体会艺术之美,在音符间感悟文化内涵。维也纳交响乐团在指挥彼得·波佩尔卡的执棒下,用音符编织出一场古典与浪漫共存的交响盛宴。这支拥有125年历史的德奥名团,用莫扎特与施特劳斯家族的经典音符,为物院学子开启了一堂跨越时空的艺术实践课。

音乐会以莫扎特歌剧《伊多梅纽斯》序曲拉开帷幕。这部作品诞生于莫扎特创作成熟期,序曲中双管编制的木管与铜管乐器交织出强烈的戏剧张力,定音鼓的轰鸣宛如命运叩击,弦乐则以古典的严谨勾勒出剧中人物的复杂情感。指挥波佩尔卡以精准的掌控力,将歌剧的叙事浓缩为交响化的表达,既保留了18世纪的典雅,又注入了浪漫主义的深沉。

随后上演的理查·施特劳斯《降E大调第一圆号协奏曲》成为上半场的高潮。这部青年时期的作品以英雄主题开篇,圆号独奏家彼得·多夫迈尔以其精湛技艺,展现了乐器从雄浑到柔美的音色变化。铜管声部与乐团的对话层层递进,末乐章疾速的急板如浪潮奔涌,最终以辉煌的尾声收束,充分体现了古典结构与浪漫激情的交融。

下半场的莫扎特《D大调第38号交响曲“布拉格”》则充满人文情怀。指挥波佩尔卡作为布拉格人,以故乡情结诠释了这部与捷克渊源深厚的作品。弦乐如潺潺流水般铺陈出波西米亚的风土画卷,木管乐器模仿民间风笛的悠扬旋律,第三乐章的小步舞曲更以优雅的节奏唤起对18世纪宫廷舞会的遐想。波佩尔卡与乐团的演绎,既是对德奥传统的致敬,亦是对音乐跨文化共鸣的生动诠释。

《艺术鉴赏》课学生眼中的音乐之夜

23级经济一班翟子雯

听完“古典与浪漫”维也纳交响乐团音乐会布索尼改编的《伊多美尼奥》协奏组曲,把巴洛克风格和现代交响融合得很奇妙。莫扎特《D大调第38号交响曲》一响,就像回到18世纪宫廷,音乐特别有魅力,我听得可入迷了。

24级采管一班易新慧

这场音乐会都是经典。莫扎特的作品名不虚传,从《伊多美尼奥》协奏组曲到《D大调第38号交响曲》,每个音符都带着历史感。乐团演奏得很准,把古典音乐的优雅浪漫都表现出来了,能现场听,我觉得挺幸运。

24级统计二班鲁海洋

“古典与浪漫”音乐会确实不错。听乐团演奏时,闭上眼,音乐就像一幅画在脑海展开。歌剧和交响结合,给了我不一样的听觉感受。《D大调第38号交响曲》节奏变的时候,情感也跟着层层递进,让人沉浸其中,不想结束。

24级物工一班王雨菲

听这场音乐会挺值。维也纳交响乐团把莫扎特的经典作品演奏得很生动。巴洛克风格和现代交响碰在一起,在旋律里产生不一样的效果。听着音乐,我感受到艺术的魅力,希望以后还能有机会听这样的音乐会。

音乐无界,文明有声。维也纳交响乐团以125年的艺术积淀,架起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。今夜的北京艺术中心,年轻的心灵与18世纪的音符共鸣,乐谱上的符号转化为空气中的震颤,在专业音乐厅的沉浸式体验中,我们不仅用耳朵聆听旋律,更用心灵解码作曲家的情感密码;不仅用眼睛观察演奏技巧,更用思考丈量艺术表达的维度。 这正是《艺术鉴赏》课实践教学的意义所在——让乐谱上的符号跃然耳畔,让教科书的理论照进现实。

长期以来,学校艺术教育中心立足“以美铸魂、以文化人”的教育理念,面向全校学生开设《艺术鉴赏》美育核心课程,系统整合美学、舞台表演、音乐形态等文化维度,打造围绕运河文化鉴赏的特色课程,形成了“理论认知-实践体验-价值探讨-文化传播”的进阶式教学闭环,期待同学们带着这份独特的审美体验,在未来的艺术探索之路上,既能读懂音符背后的故事,也能书写属于自己的艺术感悟。

供稿:艺术教育中心

摄影:孟鑫童

审核:庞波

关闭